阿里、京东物流模式之争再升级 枢纽型物流资源建设成加码重点
时间:2017-9-29 来源:安必行 浏览:1471
9月27日,阿里巴巴宣布增持旗下菜鸟网络股权至51%,并预计未来5年将持续投入1000亿元建设全球物流网络,开启“新物流”的千亿征程。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一家物流网络平台,菜鸟此番重金投资的未来,引发阿里、京东物流模式之争的再度升级,轻重资产的两种模式之争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同时,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一度痛批京东自建物流重资产的马云(微博),千亿元追加已投入数百亿元的菜鸟,似乎也走上了一条不同大战略方向下的重资产模式。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菜鸟相比较京东物流来说,提高客单价方面挑战大,而生态价值获取要走更远的路。两者未来的路或许差异越来越明显,虽然也有业务交集,但活法完全不同。
物流模式之争再升级
阿里追加菜鸟的千亿元投资,目标直指未来日均10亿包裹的时代。
不过,早在一年前刘强东(微博)在他的书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即便你有1万亿,也得一个一个地招人,然后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你的服务质量,还得建立相应的管理团队。然后不断淘汰、选人,再淘汰、再选人,最终从中留下优秀的员工和管理者。同时你还得搭建信息系统。这个过程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你要研发信息系统,要招聘大量懂电子商务的员工,还需要大量的运营实践。这一切都不是有钱就可以做到的。”
刘强东的观点主要源自京东十年打造的自建物流体系。自2007年拿到今日资本的千万美元融资后,京东就决定自建物流,这与阿里平台依赖的第三方社会化物流完全不同,争议也从未断过。
据京东的官方数据,京东已拥有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达达)等六大物流网络,目前已经可以做到京东平台52%的订单6小时完成送达,92%的订单24小时送达。而菜鸟在2013年成立之初的愿景也是:中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必达。
记者在多方采访中了解到,过去5年的猫狗大战中,京东通过自建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的确在品质、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能力上表现出一定优势。而继2016年11月,京东集团宣布物流全面开放之后,今年4月,京东物流又宣布独立、成立物流子集团,强调将从垂直一体化走向一体化开放,向全社会分享京东的基础设施能力,这在当下正处于变革中的物流业一度引发不小的震动。
不过,业内人士同时指出,2016年以来,因为通达系、百世在内的多家快递公司陆续上市,这让猫狗大战的物流对决又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下一个五年成为关键。
“如果菜鸟是复制京东物流,菜鸟就变成和入驻平台上的通达系等物流企业争食了,菜鸟生态就会崩盘。”杨达卿认为。因此,菜鸟的1000亿投资或寻求在建立资源、数据等聚合器,以数据驱动中小物流企业的集群升级,这是菜鸟和京东不一样的发展路径。而菜鸟比较京东物流来说,提高客单价方面挑战大,而生态价值获取要走更远的路。
纷纷加码枢纽型物流资源建设
尽管猫狗大战正酣,《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无论阿里提出的“新零售”、还是京东定义的“第四次零售革命”,都同时强调了零售变革对人、货、场的重构,进而影响未来物流的发展。这在二者未来5年的布局中都有所体现。
据菜鸟方面公布的官方信息,“五年计划”中,千亿资金将大力投入智能仓库、智能配送、全球超级物流枢纽等核心领域。
就在几天前,已经在全国搭建完善的仓储布局的京东也首次大规模公开展示了其上海亚洲一号智能物流项目和江苏昆山无人分拣中心。京东物流同时表示,未来五年,还将在全国30多个核心城市陆续建造亚洲一号,实现对全国七大区域的智能化仓储的全面辐射。
杨达卿认为,阿里、京东两家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和枢纽资源投资越来越重,都在强化枢纽型物流资源的建设(菜鸟的智能仓库和京东的亚洲一号),无论菜鸟网络还是京东物流都在寻求建立大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平台。
“在整个供应链服务能力上,枢纽型物流资源是整个高效供应链上的‘中场发动机’。两者都在强化这个发动机的智能化,构筑线下实体物流枢纽和线上虚拟物流枢纽的融合。”杨达卿说。
不同的是,京东未来或更趋于服务大型企业和品牌商的智能化供应链,因此京东谋求构筑内向控制更强的闭环供应链,实现采购、仓储、金融、零售、配送实现重直营化,通过直营供应链获得更大商业价值。菜鸟更趋于服务中小企业,包括国内和国外的中小企业,有着普惠物流的特点,实现与天猫及淘宝、蚂蚁金服等横向协同。
此外,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阿里、京东双方对于技术投入的逻辑也存在不同,京东是已经搭建完基础设施后的效率升级;菜鸟则更多是寄希望于技术升级弥补基础薄弱的弯道超车。尤其为了实现马云日均10亿包裹的“小目标”,对现有物流体系的升级存在一定被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