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55-26788843
传真:0755-26788667
邮箱:abtlc@263.net
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秘书长王立建近日在上海介绍了中国物联网便准体系建立情况。
王立健说:大家普遍的共识就是物联网的基础就是采用传感器技术,或者视频识别标签,建立关系,这个里面其实有很多非常复杂的标准化问题,这一段时间大家一直探讨,而国家相关的组织也在加紧制定标准,这个是相对来说比较缓慢的过程。我们今天提到车联网,我们可以说其实在车联网也提了很长时间了,公安部现在就有车联网的项目,上海在十一五项目的时候,都是进行了管理,国家管理部门也是想把这个项目推向全国,同时商务部在这个方面定了标准,正在建立商品网,这个都是物联网不同名称的应用。
我们物联网其实有很多核心技术,我所列的这些技术都是和物联网相关的,这些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现在都在开展,包括从传感器开始,识别技术,云计算技术,国家都有相应的标准技术,如果在座希望参加它的工作,都可以提出申请,同时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开展了大量国际化发展工作,包括传感器也是多次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还有一些国际标准工作由中国为主来做,这几年中国在国际化标准技术里面有长足的发展,每年大概派几百人参加会议,人员也是基本稳定。
电子标签也是这个工作做了很长时间了,但是标准化推动仍然很缓慢,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工作一直在推动,有些认识趋于一致,现在我也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际的标准,大家使用时候或者采购产品符合这些标准非常注意,背后有大量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是跟管理相匹配的,管理都不是由我们国家管理的,就是目前电子标签,国家标准组的情况,大概一共分了七个组,都是在不同领域开展工作,有几项标准在向前推动,在座所有企业有愿意的话,都可以参加这些组织工作,只要报名,这个比较简单的。
王立健介绍了目前电子标签的标准体系表,说,这些标准都是正式的国家标准计划,都在进行工作,这些标准从7—10,这些标准都是和国际上18000—的系列对应的,我们制定的难度就是不愿意照搬国际的标准,希望有国内的自主体系成熟,有关领导机构已经类似的项目,这个要求就是一定要把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定出来,否则标准就是不推出。
那么这也是和标识,存储,协议相关的,物联网里面最关键的影响我们最大的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标识,怎么标识,谁来管理这个标识,我们不希望像物联网一样的,整个网址控制就是控制在美国人的手里。我们希望自己管理,其实这个信息安全主要根基就是建立在自主可控,可管,不管就是没有安全感。所以在这些标准的制定之后,我们现在看已经有20多个国家标准了,还有一部分就是属于行业标准,都在制定。
据了解,上海市参加这些标准的单位很多,这个里面我们看这个表的7—9,根据上海市目前推动的网络管理来定的标准,第10大型工作活动这个标准是根据目前的刚刚结束世博会的有些技术和产品来进行的大型公共活动标准,没有什么公共活动比世博会还要大了。根据它的东西来定的行业标准,对国内所有活动进行规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空间广阔。”这是常听到的关于中国-东盟物流的说法。其实,仅从地域大小来理解物流空间是不全面的。应该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物流的含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发展问题,就是说,把握物流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中国-东盟物流空间。
现代物流的本质
任何物流都由物质、流动、主体、地域、时间和信息6个基本要素构成,物流涉及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科技开发、物流教育、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等。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由国家有关部门统购统销,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物流,只有行政性“调拨”,即“物资的流动”,而不是价值的流动,更没有价值的创造。可以说这是影响我们对现代物流认识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物流概念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西方的物流概念出现相距70至80年。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即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物流,是价值流。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出来的产品仅是商品化的货币,必须拿到市场销售给消费者,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其价值才能实现。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商品是实现货币到商品的转换,即货币的商品化。物流就是通过一系列相关工作,在实现商品-货币转换的过程中创造价值。现代物流的本质,就是通过自身产业构建所提供的服务,在实现商品-货币的转换中创造价值。
物流是一个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认为物流不是一个产业。现代物流在流通中创造价值的本质表明,物流不仅是一个产业,从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来看,物流也是一个支柱产业。
由于物流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因此物流不能与产业排列(如“物流与产业”的提法)。我们的一些关于物流的论坛就把物流与产业并列作为论坛的主题,这是由于对现代物流的误解造成的。
同时,一定意义上,现代物流也不能完全与制造业排列。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条件下,很多制造业者不再独自完成一件产品,只完成某些零部件;现代物流不仅具有运输、配送、仓储、包装、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等功能,还具有流通加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科技开发、物流设备制造等功能,因此,现代物流也具有一部分制造业的性质;同时,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些新领域,如自贸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已经承担一部分原来在生产领域完成的生产任务。
物流空间的内涵
物流空间至少包括生产和消费状况即市场潜力、物流行业发展的水平等方面。
现代物流依托一个地域的生产和消费水平状况,即市场潜力。地域广大,但如果生产和消费已趋饱和,物流的空间就小,因为物流能够创造价值的空间小;反之,生产和消费潜力大,物流创造价值的空间就大,从而物流的空间就大。所以物流空间与地域空间不一定成正比,而与市场潜能大小即物流能够创造价值的空间成正比。
中国国内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多层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2010年,中国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7.8%,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国内领先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很大差距。就是说,中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更为实质性的是,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与消费尚有巨大潜力,物流创造价值的空间广阔。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物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正说明物流在双方之间的大幅度增长。
中国-东盟物流空间拓展
从价值角度而不是从地域或物的角度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其意义在于,要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物流,调整我们关于传统物流的思路,着眼于现代物流创造价值的功能,而不是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年代的“物资的流动”的思维方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为双方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实现中国-东盟物流的更快发展,需要积极推广普及现代物流新理念,提高对现代物流支柱产业的认识。就是说,发展物流,包括对东盟物流,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基于对现代物流重要地位的认识,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中,必须进一步制定完善高层次物流业发展规划,即随着区域交通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传递的加强,应把物流产业建设纳入到更大的发展战略中,在更大的范围内谋求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要加强对东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东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链的设计,在更大更广的范围确立中国-东盟物流的地位。